定格历史瞬间—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场景艺术的行与思

博物館場景藝術是以歷史文化為基礎,融合時間、地點、人物、事件等特定因素,創意重構出複雜而多元化的展示空間。它重點呈現某一時間、某一地點的社會圖景與人文生活,通過營造豐富的感官體驗,提升展覽的空間感、真實感與文化認同感。

那些栩栩如生、惟妙惟肖的場景背後,充滿了匠人的智慧與汗水。研究、策劃、設計、製作……,每一道工序的精雕細琢,每一個流程的精益求精,體現了他們的堅守與執著,以匠心製作,成就匠心之作。


一字一句,探究歷史真相


2019年,上海博越藝術工程有限公司為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,製作了一系列主題場景與展項。在精美的場景與模型展示下,杭州地區錢塘江兩岸古海塘,逐漸褪去表面塵沙,顯露出自身的雄偉輝煌。



歷史研究是場景創作的基礎,細節與真實決定著場景的生命力。在對古海塘歷史的研究中,由於缺乏權威資料與意見,策劃者穿梭於圖書館與書籍市場,力所能及收集有關資料。對於史料文獻的疑問錯漏,策劃者用嚴謹的方法一一甄別,通過整理、對比、分析,推導出合理的歷史結論。以朱軾魚鱗石塘為例,清乾隆年間的《兩浙海塘通志》以圖文記載了其結構與築法,與《古代海塘工程》(1988)所記載的結構有著微妙不同。只有全面收集同類型資料並對其進行比較,才能發現歷史真相。研究過程從來是曲折的,無法一蹴而就、沒有一勞永逸。策劃者追逐每一個細節、深挖每一個數據,“一字一句”編織起對杭州古海塘的整體認知,為後期場景製作奠定了學術基礎。



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,困難也層出不窮。生僻的古文字如何理解?不同年代的單位尺寸如何換算?古海塘究竟是怎樣的構造?該如何去搭建?這些問題仍需策劃者不斷思考、討論、深入研究。他們或千方百計聯繫權威專家,虛心請教;或對文字進行視覺化處理,查漏補缺;對於無資料可查的部分,策劃者經討論後,調整研究思路,將其以“故事化”呈現,挖掘其背後的文化內涵。枯燥的研究,考驗著策劃者的耐心,艱辛背後,是他們對歷史的熱情與對研究的執著。持之以恆,終能揭開歷史的面紗。


一筆一畫,勾勒時代輪廓


資料研究逐漸接近尾聲,設計師們從策劃者手中接下了場景創作的接力棒。與其它美術創作不同,他們將攻克一個巨大難題,即如何將單調枯燥的文化知識,轉化為具有美學價值的視覺內容。博越的設計師在以往眾多專案中,積累了大量經驗,對不同時代、不同地區古建築的基本特徵,有著全方位的瞭解,有備而來才能勝券在握。不僅如此,他們還根據場景的具體內容,仔細研究相關資料,掌握其時代特徵、地理環境、建築特點、季節氣候等細節設定。例如,古海塘模型設計,就在場景設計的基礎上,結合博物館整體空間佈局,以宏觀角度,調整並引導參觀者的視覺交點,通過大量細節支撐,全面展現古海塘的恢弘氣勢。



除此之外,不同題材的場景,設計要求也不盡相同。舉例而言,在刻畫“華信建土塘”場景中,設計師需對人物主次關係、肢體動態、面部表情、衣著打扮等細節進行精准刻畫。如攝影般,將動態場景精准捕捉、定格重現。在設計“竹籠沉石”歷史場景時,他們會慎重選擇畫面的結構框架、空間延伸、明暗呼應與秩序。將視覺點集結成線與面,營造強烈的視覺衝擊,從而加深畫面感受力。與此同時,設計師還將風格化創作引入場景設計之中,巧妙應用中國傳統藝術表現手法,彰顯了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,提升展館的文化氛圍。



場景設計是對歷史故事與人文生活的具象建構。設計出觸動觀者的主題場景,設計師應兼顧歷史真實性與藝術表現力。根據不同選題與視角,挖掘場景的歷史價值與美學神韻,使之真實且傳神,從而達到場景與觀眾之間的良性互動,激發他們的審美情感。



一磚一瓦,匠心鑄造輝煌


如果說設計給予場景生命,那麼匠人則賦予場景靈魂。古人憑藉高超的智慧與工藝,在江海之上築起“水上長城”。今天的匠人們則運用場景藝術,將古代工匠的技術與智慧濃縮於一方天地之中。他們揣摩圖紙、比例計算、小樣製作、組合安裝、選材、裁切、塑形、調整、上色……步步都要做到天衣無縫,百道工藝,道道為精。



器物有魂魄,匠人自謙恭。今天的匠人們延續前人之路,心無旁騖地癡迷於一個領域,將枯燥的手藝做到極致。在無言中迸發,在平凡處昇華。每一次傳承,是對繼承者能力的認可,是將傳統工藝發揚光大,更是對匠人精神的代代延續。



海水將海塘石侵蝕斑駁,時光為青磚刻下印記,精緻、細膩、專注、虔誠,每一步,都是匠人們百轉千回後的落定。他們靈動的十指間,是精美的工藝、是真摯的夢想、是技藝的傳承、更是靈魂深處的悸動與光輝。


一心一意,激發時代共鳴


隨著時代發展,場景藝術無論在製作理念還是表達手法上,都有極大突破。傳統展示逐漸難以滿足公眾多樣化的需求,與多媒體的有機結合,則彌補了這一空缺,提升了展覽的體驗感與沉浸感。隨著沉浸式展覽在文化、藝術、甚至商業領域的快速發展,疑問也隨之而生。數字技術是否會取代傳統工藝?科技的飛速發展將對文博藝術場景帶來怎樣的衝擊?在“炫目科技”大受追捧的背後,公眾能否得到內心世界的滿足?這將是新展覽時代的重要命題。

作為在文博領域從業數十年的堅守者,博越相信,只有不斷創新與思考,才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。數字技術與傳統工藝,是互相詮釋的兩面。科技作為一種手段,為展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而傳統工藝則觸及展陳的內在價值。二者將在互相矛盾與互相推進中,彼此成就、彼此成長。因此,藝術工作者應使科技與傳統互相融合,通過不同題材、不同形式的表達,引發深刻的人文感應與審美共鳴,碰撞出跨越時代的藝術火花。


參考文獻

馮朔.《情景再現——在博物館臨時陳列展覽中的應用性研究》

劉嬌.《博物館典型技藝場景在教學中的藝術設計——以職業教育博物館為例》

彭文青.《博物館展示空間場景創作》

俞繁莉.《場景式展示手法研究》

上海博越藝術工程有限公司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