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醒之路 揚帆起航

“穿越”百年,一座碼頭足矣。

一百多年前,周恩來、鄧小平、蔡和森、陳毅等600多名革命先驅從黃浦碼頭乘船,踏上了尋求救國真理的征途,為日後推動中國革命及新中國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
時至今日,楊浦濱江的秦皇島路碼頭,仍是大多數人遊覽楊浦濱江的起點,已成為了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旅遊景點。


百年碼頭:鐫刻在黃浦江畔的青春史詩

黃浦碼頭舊址有著百年的歷史,不僅是一座水上門戶,見證了民族工業的起步,而且還是上海重要的紅色地標。20世紀初,6批次共650名中國進步青年由此啟航赴法勤工儉學,成了他們追尋救國真理的起點;“求學、錘煉、擇路、報國”由此走出的每一步,都見證了老一輩革命家踏上革命征程的初心,也記錄了他們在海外熔鑄馬克思主義信仰、在中國共產黨創建與發展階段,厚積薄發、矢志報國的光輝歷程。




此次景觀提升改造,並非對歷史的“重構”,而是對歷史記憶的“喚醒”。專案從規劃之初便將“歷史真實性”放在首位,通過史料考證、專家座談等方式,精准捕捉百年前的歷史內涵與精神氣質,使改造後的園區成為“可觸摸、可感知、可共鳴”的立體歷史教科書,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在這裏讀懂那段波瀾壯闊的青春史詩。


設計哲思:讓歷史在景觀中“活”起來

如何讓厚重的歷史與現代的景觀和諧共生?設計團隊的解答是“歷史為魂,景觀為體”,通過“留白”與“對話”,以簡潔的景觀語言,搭建歷史與當代溝通的橋樑。藝術裝置不再是具象的人物複刻,而是以高度凝練的藝術表達為核心理念,以簡潔明快的線條勾勒出旗幟、帆船、書籍、齒輪等藝術元素,光影穿過鏤空的幾何造型輪廓,投下流動變幻的“時間印記”,百年前的歷史映像與當代參觀者在時光中重疊。



園區門頭以及旗幟、書本、烈焰、齒輪、海浪等多種意象符號,組成藝術景觀裝置。沉穩的鋼結構象徵著歷史的厚重,層疊交錯的結構突顯當代藝術的輕盈與透明,寓意歷史與當下的相互映照。白天它是江畔的取景框,將江景與歷史定格,夜晚則在燈光下化作“時空之門”,邀請人們走進那段熱血歲月。



此外,園區內沒有生硬的文字說教,而是通過藝術裝置結合文字標牌、燈光投影等,讓歷史細節自然呈現。夜間燈光系統更是點睛之筆,暖黃色的燈光勾勒出歷史的輪廓與溫度,以光影訴說歷史文化,使整個園區化身為一座露天的歷史劇場,光影交錯間,參觀者仿佛能聽見百年前的汽笛聲和青年們的豪言壯語。



匠心修行:日夜兼程的堅守與熱愛

從設計圖紙到實景呈現,是一場“與歷史對話、與細節較真”的匠心修行。我們始終帶著對歷史的敬畏,每一次挖掘、每一次焊接,都是對細節的執著。設計團隊在現場放樣中,反復調整角度、高度,讓藝術裝置精准傳遞“歷史的力量”,實現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融入。園區藝術門頭的鏤空雕刻,工匠們選擇逐一打磨細節,以指尖的溫度傳達歷史的生命力。施工搭建中難免遇到挑戰,夏季雨水沖刷著施工場地,團隊冒雨加固材料;十一前的衝刺階段,團隊全員堅守崗位,確保嶄新的黃浦碼頭園區能如期與公眾見面。

如今,專案已如期完工,在2025年國慶前夕向公眾開放。當遊客們駐足雕塑前拍照、在漫步中閱讀歷史、在燈光中感受百年風雲時,煥然一新的黃浦碼頭園區已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、歷史與未來的精神橋樑。



江水不息,理想常新。

黃浦碼頭園區景觀提升改造的專案的完成,不是終點,而是全新的起點。當人們在這裏漫步、沉思、對話,當我們在光影中讀懂先輩的理想,汲取前行的力量,這場跨越百年的精神傳承已然生效。我們既是歷史的見證者,更是精神的傳承者,在黃浦碼頭的新章裏,續寫屬於這個時代的理想與擔當。


參考文獻:《紅色啟航 初心永彰 黃浦碼頭舊址歷史文化街區煥新亮相 首發微遊活動開啟新篇章》楊浦區人民政府

返回顶部